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儲蓄---避免落入貧窮輪迴的6個方法

這篇文章寫得好,所以給您參考

理財會客室/李雪雯
2008.08.28
由於每個人對自己是否「落日貧窮線之下」的定義不盡相同,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讓自己免於「向下沉淪」並落入「貧窮循環」之中。筆者想以下面幾項觀點,與廣大擔心一生不能擠身「富人」之列的讀者,一同分享及勉勵。


中元節應該算是中國人相信生死輪迴學說下的特殊節日。
多數受到千年根深蒂固輪迴思想左右的中國人,總是會寧可信其有地在農曆七月份,透過祭拜祖先與好兄弟,來替自己祈福。最終目的,無非是讓自己與家人加官晉祿,永遠脫離貧窮與惡運的循環。
撇開人心的期望而回到現實世界,似乎卻不怎?能盡如人意。就以幾年前, 師範大學社工所教授王永慈的觀察顯示:過去25年來,中產階級的數量有減少的趨勢。中產階級占全體總戶數的比率,從1980年的41.6%,至2006年已減少到30.4%。
在減少的近82萬戶中產階級中,淪入下層階級的戶數多達54萬792戶,遠高於進入上層階級的27萬7,704戶。而貧窮不但會「惡化」,更可能會「繼承」與「循環」,貧者直線向下沉淪,社會形成貧富二元化的階段對立,兩極沒有對流,沒有互動,貧者恆貧,富者恆富。
根據世界展望會的解釋,景氣黯淡,就業率下降,加上高科技業的發展,肇致貧富差距的擴大,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兒童受教機會與受教程度的距離拉大。
而在知識經濟隱然成形後,貧富決定於知識的高低已是不可抗拒的殘酷現實,農村或山地兒童如不能享受與城市對等的教育機會,便等於在知識經濟的競爭中自然出局。
如果這些邊緣地區的青少年還要負起養家活口的責任,以打工糊一家之口,其永不翻身的命運將終身註定。而所謂「貧窮循環」,指出生於貧窮原生家庭的第二代孩子,長大自立後,依然擺脫不了貧窮。
之前家扶基金會曾經發表過的「台灣貧窮循環調查報告」中便發現:全台灣低收入戶家庭裡,可能處於二代貧窮循環的比率高達19.13%。也就是說,每5個有養小孩的貧窮家庭,至少有1個處於兩代貧窮循環中,繼續窮下去…。
一直以來,就有不少的讀者向筆者反應,似乎對自己與整個家庭的未來,抱持著非常悲觀的心理,更有「不論怎麼努力,這輩子恐怕註定是貧窮一生」的想法。
不過筆者認為,落入貧窮階級固然有其大環境經濟環境的問題,以及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缺失。只不過,由於每個人對自己是否「落日貧窮線之下」的定義不盡相同,因此,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讓自己免於「向下沉淪」並落入「貧窮循環」之中。筆者想以下面幾項觀點,與廣大擔心一生不能擠身「富人」之列的讀者,一同分享及勉勵。
 
一、為了避免風險發生損失更大,最基本的保險是必要的。對於資產雄厚的人來說,除非是非常巨額的風險,否則根本不會動搖這些富人的資產規模。但是對於收入少的人來說,小小一個風險就可能讓個人與全家陷入更為惡劣的困境。
特別是在貧窮家庭中,主要工作收入來源者人數普遍偏低。一旦身負家計的一家之主發生不幸,家庭財務非但進一步向下沉淪,下一代恐怕也很難從貧窮中翻身。所以,買一份基本的保險不但重要,購買技巧(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高保障)也更形重要。
這是因為低收入家庭收入已經不多,更應該將大多數的錢,放在可以「積極生利」的地方。所以,此時保險的購買原則是:透過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或定期醫療險,可以讓自己或家人在短期之內,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保障。既不要覺得保費繳了拿不回來就是浪費,也不要想靠保險來「撈回本」。

 
二、不是比投資了多少,而是比能在最穩的狀況下,擁有較高的報酬率。所以,切忌用賭或投機的心態來投資。許多人都以為:既然自己年紀輕,本錢不多,就更應該從事「積極」的投資行為。
諸不知在物價上漲、薪資停滯不前,中年失業機率大幅升高,以及經濟不景氣,投資環境波動性日漸擴大的時候,「保守投資」才是個人及家庭財務能行萬年船的重要關鍵。

 
三、廣結善緣,有緣就有圓(元)。許多人東省西省,不但苛待自己,更吝嗇於投資在人際關係上。事實上,如果是靠節省過日子,就算是贏得了驚人的財富,恐怕也只是沒有人緣的小氣財神。
事實上:沒有廣結善緣的財富,不但可能難以成為巨富,更可能因為得到的基礎不夠堅實,欠缺週遭人物的一同幫忙,而讓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財富輕易流失。
更重要的是:節儉固然是一項美德,但只是有錢人的共同特徵,卻不是成為有錢人的唯一條件。因為首先,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多半是靠著開創的精神而致富,少有人是單靠節儉就可以達到。
其次,有錢人的節儉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該節儉時才節儉,該投資花錢時,反而應該具有異於常人的拼勁與氣魄」。特別是在人際關係的培養上,有錢人更是不吝投資。

 
四、一技在身,才能改變貧窮,並非光靠「死讀書,念大學」就能脫貧致富。前一陣子社會上普遍討論的,就是「七分能上大學」的怪現象,讓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畢業即失業」恐怕比七分上大學的問題還來得可怕。
因為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就發現,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今年1至7月大學及以上平均失業率為4.51%,是民國67年以來的同期新高,也位居各教育程度之冠。
其問題的嚴重性,是隨著系所排名的落後而加重。就以筆者朋友的公司為例,由於應徵者太多,多數面試人員只能事先進行篩選。除了少數排名在前的國立或私立大學外,其餘參與應徵的大學畢業生,根本是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一窩蜂地擠進大學之門不但不能由貧轉富,可能更是造成整個家庭繼續「向下沉淪」的關鍵所在。因為已經有太多中等或中下等家庭,為了讓子女順利唸完大學(多數是排名在後的私立大學),而向銀行借錢支付學費。
只不過,在「高學歷、高失業率」趨勢之下,大學畢業生不但更找不到工作,還要立刻成為大筆就學貸款的債務人,等於是讓自己在工作賺錢的起跑點上,就輸其他人一大截。
如果從廣義來看,多讀書非旦不是鼓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反倒應該是「多投資自己」的代名詞。事實上,讓自己能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向上提升,恐怕整體投資報酬更甚於一個月能夠節省下來的金額。特別是在目前的「凍薪」或「薪資負成長」時代,努力讓自己的實質薪水增加,恐怕比單純的投資報酬率要高出許多。

 
五、儲蓄比投資更重要!許多人汲汲營營於投資理財活動,甚至把投資理財當做脫貧致富,或者是快速致富的唯一途徑。但是,許多投資大眾或許都忘了,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透過時間複利的驚人增值效果,恐怕比隨性的投資來得更為重要。
因為投資除了高竿的技術之外,還要靠滿多的「運氣」。一旦投資大幅失利,原本辛苦建立起來的資產堡壘,恐怕將損失掉大半江山。一般薪水階級民眾與其整天心神不寧地找尋快速投資致富之術,還不如養成好的理財習慣,長期進行穩當的投資。

 
六、務實地「認命」,並從失敗中學得教訓。筆者認為,不信邪的一意孤行,或是完全不作為的消極態度,恐怕都不足取。而所謂的「務實地認命」,就是希望鼓勵許多覺得前途茫茫一般大眾,從了解自己的缺點及長處開始,才能替自己找出一條可以邁向成功的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