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新聞---長照、殘扶、特定傷病險該買哪張?

【擔心失智買哪張保單】
長照、殘扶、特定傷病險該買哪張? 看懂理賠項目再規劃
鏡週刊
107.1.11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國內失智人口有增加趨勢,保險業者爭相推出長期照顧險,殘扶險及特定傷病險等類長照商品,到底擔心失智該買哪一張最有保障?專家建議先看懂這3種類型保單的理賠項目,才能買到真正承擔失智風險的保單。
  談到失智,一般人會聯想到阿茲海默症,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指出,「失智症候群有多種類型,其中退化型失智約占67成,以阿茲海默症為主,其次為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部分帕金森氏症患者後期也會出現退化性失智,此外,血管型失智則占2成,例如腦中風、意外因素造成。」
  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就有1名失智者,且失智人口隨年齡增加,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就有1名失智者。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人口急速攀高,保險業者也順勢推出相關保單。
  目前市面上強調長期照顧的保險商品,除了長期照顧險,還有被泛稱為「類長照險」的殘扶險、特定傷病險。但如果特別擔心失智找上自己,該買哪一張保單呢?
  保險專欄作家李雪雯表示,每位失智者的病況不同,失智不等同於失能,因為失智症病患即使不認得人,但仍行動自如者大有人在,因此建議投保前要仔細看懂長期照顧險、殘扶險及特定傷病險的理賠要件。
  以長期照顧險而言,只要被保險人在保單有效期間內,確診符合「長期照顧狀態」時,保險公司就須依約給付長期照顧保險金;根據金管會訂定的長期照顧險示範條款條文規定,所謂的長期照顧狀態,是指被保險人經由專科醫師診斷判定,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兩項情形之一,且持續達一定觀察期間(不得高於6個月)。
  其中,生理功能障礙是依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判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程度,而認知功能障礙則為診斷失智程度的重要依據。依認知功能障礙定義,是指被保險人經專科醫師診斷為持續失智狀態,並對時間、場所、人物等3項中的2項以上有分辨障礙,且依臨床失智量表(CDR)或簡易智能測驗(MMSE)評估達中度以上者即符合。
  以李媽媽為例,在神經科醫師的診斷下,判定持續失智達6個月以上,她常無法分辨早晚時間,也不清楚自己居住的場所,已符合2項分辨障礙,此外,她嚴重記憶力減退,解決問題有嚴重障礙,穿衣、個人衛生都需要幫忙,經臨床失智量表及症狀綜合評定已達中度,即符合長期照顧險的理賠條件。
  至於近年各保險公司積極推出的殘扶險,因為不像長期照顧險只有終身型商品,另有保費便宜的定期型可選擇,不少保單也提供一次給付和定期給付保險金,因此被不少人選擇做為老後照顧的保險商品。
  不過,目前市售殘扶險不管是理賠16級殘,或者是保障範圍更廣的111級殘,理賠項目大多是針對生理功能出現失能,依失能程度照約定比例或金額發給保險金,且須達16級殘才能領到定期給付的殘扶金。
  殘扶險與失智相關的理賠僅見於神經項目中的「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遺存障害」,且依據遺存障害程度區分123711級殘,例如腦中風可能造成腦部不同程度的神經受損,導致血管型失智,如果患者須長期臥床,終身無工作能力,日常生活有部分需要別人協助,那麼殘扶險會給付保額90%的一次殘廢保險金及約定比例的定期殘扶金。
  要留意的是,殘扶險在審定神經項目時,須專科醫師診斷證明及相關檢驗報告,如臨床失智量表、簡易智能測驗等。一般會在條款附註裡,有針對失語、失認、失行等症狀及記憶力障害,說明適用3級殘的規定,此被視為失智理賠的依據。此外,部分輕度麻痺可透過影像檢查證明腦萎縮。
  從以上敘述可知,長期照顧險的理賠認定,是失能或失智二擇一,失智若達中度可獲理賠;而殘扶險的理賠認定則強調失能,失智相關理賠僅有神經障害。
  至於特定傷病險的理賠條件,則是從疾病範圍訂定,例如癌症、急性心肌梗塞,部分特定傷病也強調失能程度,例如腦中風後殘障、癱瘓須達重度才做理賠,而理賠保險金多是一次性給付,之後契約終止。近來也有保險公司推出有定期給付的特定傷病險,但保費較貴
  針對失智風險可選擇有承保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特定傷病險,但要留意條款裡的理賠條件,例如須無法自理3項以上的日常生活是其要件,阿茲海默症須專科醫師確診,並經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有廣泛的腦皮質萎縮等。但如果罹患的是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因為不在保單訂定的疾病範圍內,無法獲得理賠。
  常見失智症種類
  退化型失智: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帕金森氏症
  血管型失智:腦中風、腦缺氧、腦血管疾病
  其他型失智
  資料來源: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


殘扶險保費便宜 多留意理賠觀察期
蘋果日報/王立德
107.1.11
  台灣步入老齡社會,因應「活得太長」風險,主打「長期照護」保障的保單應勢而起,其中尤以殘扶險因保費相對便宜、理賠條件簡單易懂,成為相關險種中最受市場歡迎的保險商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殘扶險並非一定「殘廢」就馬上給予長期看護金,保單條款中仍是有許多要注意的眉角。
  近期《蘋果》接獲讀者陳先生投訴,指自己母親向富邦人壽投保殘扶險,前年11月確診罹癌,去年1月取得「失能」證明並向保險公司申請殘廢保險金,卻遭富邦人壽拒絕理賠。
  據了解,富邦人壽引用保單條款附註「意外傷害事故發生日起,並經6個月治療後症狀固定,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效果的結果為基準判定」,認為保戶尚在治療期間中,當下無法判定日後必定遺存極度障害,所以暫時不予給付。
  陳母不幸於半個月後過世,投保殘扶險卻未取得殘廢保險金;陳先生不平,自己母親當時已需要使用氧氣罩維生,無法理解為何不能馬上給付,向評議中心申請仲裁,但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認為富邦人壽並無違反保單承諾事項。
  屬於「狀態險」
  事實上,保戶和保險公司間常存在認知不同情況,壽險主管指出,殘扶險與傳統醫療險不同之處,在於主要保「狀態」,保障運動、機能障害或喪失的風險。
  台大保經區經理劉家麟解釋,保障醫療的險種主要可分為從醫療行為為出發的「行為險」,傳統上住院日額、手術理賠等的健康險都屬於此類;第二是「病症險」,確診罹患保單中所保障的疾病才出險;第三則是「狀態險」,主要保障「機能、運動喪失或障礙」的風險,當中也有些眉角要注意。
  摘子宮可能不賠
  舉例來說,如果是更年期女性摘除子宮,一般醫理上不至於影響生理或心理的正常功能,不一定會理賠。劉家麟表示,沒有人願意投保需要出險時,面臨保險公司不理賠的局面,因此保戶申請出險時,「診斷書很重要,診斷書怎麼寫,會影響到是否理賠」。
  壽險業者建議,疾病或意外發生時,最好與業務員及醫生多溝通,避免「不理賠」情況發生。金融研訓院菁英講座呂翊榮指出,保險公司會精算保障項目,而殘扶險為讓保費降到市場可以接受的水準,對應保障範圍也有所限縮,民眾投保前最好先能有正確的認知。 
  


搭配長看險 補足自然老化風險
蘋果日報/王立德
107.1.11
  因應台灣老齡化風險,保險業很早就推出長期看護險,但因保費昂貴,市場接受度不高,保險公司因此將重大傷病險、特定傷病險「變形」,推出保費相對較低的類長看險、殘扶險來迎合市場需求,但保障範圍也相對限縮,各有優缺點。
  失能失智判定繁複
  壽險主管指出,預算有限的小資族,若想要保障長期照護的風險,多半會優先選擇保費最低廉的殘扶險,但殘扶險的設計,不見得保障「自然老化」風險,因此若有餘裕,最好能在殘扶險外,考慮投保類長看險或是長看險,避免風險缺口。
  不過要注意的是,長期看護險的判定較主觀,如失能需要有「進食」、「移動」、「如廁」、「沐浴」、「平地行動」、「穿脫衣服」6種情況中3種以上出現障礙才算失能,如何判定往往是爭議開始;失智則須經過專科醫師判定「持續失智」,認定程序繁複。
  由重大傷病險變化而成的類長看險,對由特定傷病所造成的失能情況給予理賠,不僅給付終身,保費也較傳統長照險便宜,不過給付理賠金認定較嚴格,須要同時符合「罹患特定傷病」及「失能」才可獲理賠。
  至於殘扶險則是著重在「失能」,但保單條款中也有不少除外條款,如精神疾病造成失能,殘扶險只理賠「器質性」的精神疾病,也就是中樞神經病變造成的精神疾病,如果是壓力造成的躁鬱等精神疾病,屬於「功能性」則不在理賠範圍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